數據分析怎麼學?從新手到上手的5個步驟與必備工具一次掌握

數據分析

數據分析已成為現代職場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,無論你是行銷人、產品經理還是職涯轉職者,掌握數據分析能力都能大幅提升決策品質與競爭力,本文將從入門步驟、分析方法、工具選擇到產業應用與求職技巧,手把手帶你系統學習,快速建立實戰力。

Table of Contents

數據分析是什麼?為什麼現在每個人都該懂數據分析?

數據分析(Data Analysis)是指從大量數據中,透過統計方法、工具與邏輯架構,萃取出有用的資訊,以輔助決策、洞察問題或預測趨勢的過程,這個過程不僅包括數字的處理,也涵蓋了對數據背後意涵的詮釋與行動建議的提出。

與其說數據分析是一門技能,更準確的說法是:它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。
透過數據,我們不僅能洞察現況,更能預測未來,這正是為什麼,無論你的背景是否理工,是否熟悉統計,只要你想在數位時代保持競爭力,就必須學會數據分析。

數據分析的核心概念與重要性

根據我們在實務中觀察,數據分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:

  1. 決策科學化: 相較於直覺式判斷,數據導向的決策能降低風險與錯誤率。
  2. 效率優化: 透過流程分析與指標監控,能發現瓶頸,調整資源配置。
  3. 機會發掘: 包含客戶需求、產品成長潛力、未來市場動向等。

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企業將「數據驅動文化」(Data-driven Culture)列為組織轉型的重要目標。

數據思維 v.s. 傳統決策邏輯

傳統的決策往往來自於經驗法則、上層指示或過往的慣性,而數據思維(Data Thinking)則是從問題出發,以數據為基礎提出假設,驗證後再行動。

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看出兩者的本質差異:

思維類型傳統邏輯數據思維
問題處理方式根據經驗/直覺進行判斷透過指標與資料挖掘問題根源
決策依據上層指令、主觀評估客觀數據、可量化成果
成本控制事後檢討為主即時數據追蹤、預警
對失敗的態度害怕錯誤、迴避責任接受實驗、快速迭代

當你開始問:「這個數字代表什麼?有沒有異常?背後的原因是什麼?可以怎麼改進?」你就已經在運用數據思維了。

誰需要懂數據分析?非分析師也適用的5種情境

不少人以為只有數據分析師、資料科學家才需要這項技能,但事實上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職位,都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處理或解讀數據。以下是五個典型的應用情境:

  1. 行銷人員: 分析廣告成效、投放預算分配、A/B測試轉換率。
  2. 產品經理: 觀察用戶行為熱點、優化功能流程、擬定優先開發項目。
  3. 創業者或老闆: 判斷營運狀況、設定KPI與OKR、掌握獲利能力。
  4. 電商營運: 追蹤銷售轉化漏斗、庫存與訂單異常。
  5. 人資主管: 透過人力數據預測離職率、評估績效方案成效。

這些角色未必需要精通 Python 或建模技術,但他們需要的是:會提問、懂解讀、敢行動的數據素養。

數據分析怎麼學?從新手到上手的5個實戰步驟解析

數據分析的學習不是死背定義,也不是一味練習工具,而是一種「思考方式+流程能力」的結合。
許多初學者會陷入這樣的誤區:一開始就鑽研程式語言、統計理論,結果反而學得很痛苦,學不會應用、也做不出作品。

正確的學習方式,是先建立整體流程的輪廓,再逐步填補技能缺口與實戰經驗,本節將帶你走過一個從零開始、最貼近現實需求的 5 步驟學習路徑,並附上每一步實作技巧與常見工具,幫助你從理解概念到開始分析資料。

步驟一:了解商業問題與數據目標

數據分析的第一步,永遠不是打開 Excel,也不是寫 SQL,而是釐清問題的本質。

以一位電商行銷人員為例:「最近網站流量變多,但轉換率卻下降,該怎麼辦?」這時候的分析目的,不是找出一堆圖表,而是回應:「流量的品質有變化嗎?是哪個流量來源出了問題?轉換流程哪個環節流失最多?」

這個階段的關鍵任務是:

  • 明確定義問題(例如:訂單數下降,是哪個產品?哪個通路?哪段流程?)
  • 轉換成可觀察的指標(例如:CTR、CVR、Session 時長、跳出率)
  • 設定分析目標與預期成果(例如:找出轉換下降的主因,提出優化方案)

分析做得再漂亮,如果方向錯了,就只是浪費時間,這也是我們在顧問案中最重視的第一步。

步驟二:資料蒐集與清洗技巧

釐清問題後,下一步就是「找資料」,而這往往是最耗時又容易低估的一環。

資料蒐集可以來自多個來源:

  • 資料庫(SQL)
  • CRM 系統
  • Google Analytics / GA4
  • 問卷、第三方數據平台(如 SimilarWeb)
  • Excel 資料整理檔

但資料通常不是「開箱即用」的,它會存在以下狀況:

  • 欄位名稱不一致(例如 A 系統叫 user_id,B 系統叫 uid)
  • 缺值、異常值(例如用戶年齡出現 150 歲)
  • 資料格式不一致(日期、貨幣、單位)
  • 重複資料、空值

這時候你需要透過工具(如 Excel 的 Power Query、Python 的 Pandas、SQL JOIN 語法)來進行資料清洗,讓資料達到「可以分析」的標準。

建議新手練習從小資料集開始,例如:

  • 電商訂單資料(包含訂單編號、品類、地區、時間、金額)
  • 行銷活動報名資料(包含來源、點擊率、填表率)

這樣更能聚焦在資料結構的理解與清洗流程。

步驟三:基礎分析與模型應用

清洗完資料後,才能開始做真正的數據分析。
這階段的核心任務是:

  • 找趨勢、發現模式
  • 驗證假設
  • 支持業務決策

常見的基礎分析方式包含:

  • 敘述統計(平均數、中位數、標準差)
  • 分群分析(RFM、用戶屬性分類)
  • 漏斗分析(流程轉化率、跳失率)
  • 對比分析(A/B 測試、成效前後比)

如果你具備統計背景,可以進一步嘗試:

  • 回歸分析
  • 假設檢定(如 t-test)
  • 聚類分析(K-means)

這裡不一定需要用程式語言,也可以從 Excel 開始學起,再逐步往 Python、R 過渡。

步驟四:視覺化呈現與洞察產出

分析得再深入,若不能被理解,就無法產生影響力。
這階段的目標是把結果圖像化+故事化。

常見的視覺化工具:

  • 初學者: Excel 樞紐分析、Google Sheets、Canva 圖表
  • 進階者: Power BI、Tableau、Looker Studio

視覺化不只是製圖,還需要具備「資料敘事力」,例如:

  • 哪些指標是重點?該怎麼排序?
  • 圖表選擇對嗎?能否看出趨勢與異常?
  • 有沒有加上文字說明、標註關鍵數字?

建議初學者從一個問題出發,設計 3~5 張圖表說一個「資料故事」,這樣比做一堆無關的圖更有實戰價值。

步驟五:數據轉化為行動,讓分析有價值

最常見的新手錯誤,是做完分析就結束,卻忘了回到最初的問題:「所以,我該怎麼做?」

數據分析的終點不是報表,而是建議與行動方案
例如:

  • 發現網站跳出率高 → 修改著陸頁內容,A/B 測試標題與按鈕設計
  • 發現某品項退貨率高 → 調查客服回饋、優化商品描述或物流流程
  • 發現特定客群轉換率高 → 增加該族群的再行銷預算

你也可以使用「分析 → 行動 → 評估 → 再分析」的循環方式,持續優化決策,這才是數據分析的核心價值。

數據分析工具推薦:從入門到進階完整指南

掌握數據分析流程後,下一個關鍵問題是:「應該學哪些工具?先學哪一個最有效?」
工具在數據分析過程中扮演輔助角色,選對工具能讓你事半功倍,選錯工具則可能讓你卡關卡很久。

本章會依照數據分析的五個步驟——從蒐集到視覺化——搭配不同階段的使用者需求(入門者/進階者/準專業者)來介紹推薦工具,這不僅讓你可以有系統地建構工具知識,也幫助你依據目標挑選適合自己的學習順序。

資料蒐集與儲存工具(如 Google Forms、SQL)

在進行分析前,你首先需要將資料蒐集下來,並能有效儲存與管理。

  • Google Forms + Google Sheets
    適合問卷調查與小規模資料收集。可搭配 Google Sheets 做即時儲存與視覺初步觀察,是許多非技術背景者的首選。
  • SQL(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)
    幾乎所有資料分析師都必學的技能。你可以從 SELECT、WHERE、GROUP BY、JOIN 等基本語法開始,快速進入資料庫查詢世界。
    初學者可從 MySQL Workbench、SQLite Studio 或 BigQuery(免費版) 開始練習。
  • Airtable / Notion Databases
    若你想做輕量級的資料庫管理,這些 No-code 工具能幫你快速上手。

建議:剛開始學數據分析時,練習如何把非結構化資料整理成可分析的格式,比什麼工具都更重要。

分析與建模工具(如 Excel、Python、R、SPSS)

資料蒐集完後,就進入了數據分析與建模階段,這是核心技能區。

  • Excel / Google Sheets
    適合初學者進行敘述統計、樞紐分析、漏斗分析、基本圖表製作。
    透過 Power Query 搭配函數與資料驗證功能,也能進行簡單的清洗與轉換。
  • Python(Pandas、NumPy、Scikit-learn)
    如果你打算長期深入數據領域,Python 是必學工具。可用於資料清洗、探索性分析、機器學習與自動化。
  • R 語言(Tidyverse、ggplot2、caret)
    在統計模型與視覺化上非常強大,適合進行回歸分析、問卷分析、社會科學研究。
  • SPSS / SAS
    多數用於商業研究、學術分析與金融領域,適合非技術背景者快速進入統計分析。

實務建議:從 Excel 練起,再進階學 Python, 是目前最多數據分析轉職者的主流路徑。

視覺化與報表工具(如 Tableau、Power BI、Looker Studio)

視覺化是將分析結果傳遞給非技術人員的關鍵環節,這些工具的價值在於資料故事的呈現能力。

  • Tableau
    強調圖表美感與互動性,適合製作視覺化儀表板、故事式資料報告。支援多種資料來源,企業內也常採用。
  • Microsoft Power BI
    與 Excel 整合性高,適合熟悉微軟生態系的用戶。內建的資料建模與 DAX 語言非常強大,價格也相對親民。
  • Looker Studio(前身為 Google Data Studio)
    免費、操作簡單,適合 GA4、Google Sheets 資料串接。新手製作網站或社群成效報告的好選擇。
  • FineBI、FineReport
    中大型企業會採用的自助式分析平台與報表工具,適合高階需求與多部門協作。支援低程式碼拖拽式操作,易於上手。

小技巧:別只追求炫麗圖表,選擇能支援「互動篩選」、「動態更新」與「即時共享」的工具才最實用。

AI 輔助工具(如 ChatGPT、Dataiku、MonkeyLearn)

隨著生成式 AI 與 AutoML 工具的成熟,AI 在數據分析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。

  • ChatGPT / Copilot
    可協助生成 SQL 查詢、解釋統計結果、撰寫 Python 程式、或進行資料摘要,是新手加速學習的最佳助手。
  • Dataiku / Google AutoML
    為企業級的 AI 平台,提供自動資料清洗、特徵工程、建模與部署,適合需要快速迭代的數據專案。
  • MonkeyLearn / RapidMiner
    專攻文字分類、情緒分析與無程式碼機器學習,適合分析客服記錄、社群留言等非結構化資料。

AI 工具的重點不在於「能不能替代分析師」,而在於「能不能讓分析師更快聚焦在策略與洞察層級」。

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數據工具?3大考量重點

面對眾多工具,很多初學者會不知如何下手。以下是我們根據教學與顧問經驗整理出的選擇指南:

  1. 依照分析階段選擇工具
    • 資料蒐集 → Google Forms、SQL
    • 分析階段 → Excel、Python
    • 可視化階段 → Tableau、Power BI
  2. 依照學習曲線與背景切入
    • 無程式背景者 → Excel、Looker Studio
    • 有商業背景者 → Power BI、SQL
    • 技術轉職者 → Python、Tableau、Jupyter Notebook
  3. 依照目標職涯方向規劃
    • 數據分析師 → SQL、Python、Power BI
    • 數據工程師 → SQL、Python、Spark
    • 商業分析師 → Excel、Looker Studio、Tableau

選工具,不是為了炫技,而是為了解決問題,選擇「你未來工作最常使用的那一套工具」,才是最高效的學習路線。

常見數據分析方法介紹:從統計到機器學習

學會工具只是開始,真正展現數據分析價值的關鍵,在於選擇正確的「分析方法」。

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把數據丟進工具、做出圖表就算分析完成,但其實數據分析的重點在於:根據問題選對方法,根據方法提出洞察,根據洞察行動優化。

不同的商業情境、資料型態與決策需求,所適合的分析方法也會截然不同,本章將依照難度與應用層次,介紹初階到進階最常用的五大分析方法,並強調每種方法的應用場景與決策意圖,幫助你避開「為分析而分析」的誤區。

基礎統計分析:平均、中位數、標準差怎麼用?

統計分析是所有數據分析的基礎,也是洞察資料趨勢的第一步。你必須熟悉這些核心指標,才能建立對數據的敏感度。

  • 平均值(Mean):整體水準的代表值,但容易被極端值拉高或拉低。
  • 中位數(Median):數據排序後的中間值,更能反映集中趨勢。
  • 標準差(Standard Deviation):數據分佈的離散程度,高代表波動大,低代表穩定。
  • 極端值判斷(Outliers):利用 IQR 或 Z-score 檢測異常數據。

應用情境舉例:

  • 平均訂單金額 vs 中位數 → 看是否有大額訂單拉高平均
  • 客戶回購頻率標準差高 → 表示行為差異大,需分群處理

這些方法可以在 Excel 中快速操作,或透過 Python(Pandas.describe)自動生成。

分群與分組分析:RFM、K-means 實例說明

分群分析的目的是「讓不同的人/產品/地區分開看」,找出潛藏的異質性。

  • 分組分析(Segmentation):根據類別(如地區、品項、客群)進行切分,計算各組 KPI,如轉換率、營收佔比。
  • RFM 模型(Recency, Frequency, Monetary):行銷領域常用的客戶價值分類方法。
  • K-means 聚類分析:無監督學習方式自動將樣本分成數群,用於使用者分群、產品推薦、異常偵測。

實務應用:

  • 電商網站可用 RFM 分析活躍客群,設計差異化行銷策略。
  • 使用者行為資料可用 K-means 做客群分類,預測流失風險。

注意: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前,資料清洗與標準化非常重要,否則群組會失真。

漏斗與路徑分析:電商/行銷人必備技巧

漏斗分析是一種流程導向的分析方法,常見於網站、APP、電商、SAAS 等使用者行為分析。

  • 漏斗步驟:例如「進入首頁 → 加入購物車 → 下單 → 付款成功」
  • 轉換率計算:每一層轉換率是否合理?哪一段掉最多人?
  • 路徑分析(Path Analysis):補足漏斗的缺點,能分析真實使用者操作路徑,不一定線性。

應用實例:

  • 行銷活動轉換 → 哪一頁是主要流失點?
  • 結帳流程優化 → 是付款卡住,還是物流選項問題?

推薦工具:GA4、Mixpanel、Amplitude、Tableau Path Analysis。

關鍵重點:漏斗分析不只看轉換率,更要連結背後的用戶意圖與設計邏輯。

預測模型與機器學習方法簡介(Regression、Classification)

當你不再滿足於描述過去,而是想預測未來、做決策建議時,就會進入機器學習與模型分析階段。

常見方法分類如下:

  • 回歸模型(Regression):預測連續變數,如銷售額、客戶終身價值。
  • 分類模型(Classification):預測類別變數,如用戶是否流失、是否成交。
  • 樹模型(Decision Tree、Random Forest):易於解釋、可視化強。
  • 邏輯迴歸(Logistic Regression):預測二元結果(是/否)。

應用場景舉例:

  • 預測新上架商品是否熱賣
  • 預測廣告點擊率或用戶流失
  • 信用風險評估、貸款違約預測

建議工具:

  • Python: scikit-learn、XGBoost、LightGBM
  • R: caret、randomForest
  • 平台: Dataiku、RapidMiner(無程式碼)

這些模型並不一定很難,但需要基本的統計與資料前處理能力,才能產出可信任的結果。

選對分析方法的3個關鍵問題

每一種分析方法都有它適合的場景。你可以根據以下三個問題,選擇正確的分析方法:

  1. 我的目的是什麼?
    • 找出趨勢 → 描述性分析
    • 發現模式 → 探索性分析
    • 驗證假設 → 驗證性分析
    • 預測未來 → 機器學習 / 回歸模型
  2. 我的資料結構與類型是什麼?
    • 結構化資料(數值、分類)→ 傳統統計與機器學習
    • 非結構化資料(文字、圖片)→ NLP / 深度學習
  3. 我分析的對象與需求方是誰?
    • 行銷部門 → 客戶分群、轉換率分析
    • 產品團隊 → 路徑分析、A/B 測試
    • 高階主管 → KPI 追蹤、儀表板整合

答案不在工具,而在「你想解決的問題」。分析方法不是萬能,但用對了才有價值。

數據分析師需要具備哪些能力與背景?

隨著企業愈加倚賴數據驅動決策,「數據分析師」已不只是會用工具的技術角色,更是能將數據轉化為商業洞察與行動策略的關鍵人。

但真正優秀的分析師,並非只是會寫 SQL 或製作報表就夠了,根據我們參與過的數據團隊建置經驗,能真正產生影響力的分析師,往往具備五種核心能力與跨領域素養,這些能力既包含技術知識,也涵蓋商業思維、溝通技巧與設計邏輯。

商業思維:懂需求才有分析價值

許多新手在學會工具後,最常遇到的問題是:「我不知道要分析什麼。」

這正是缺乏「商業思維」的表現,數據分析不是為了製作漂亮圖表,而是要解決商業問題、支持業務目標。
你需要能夠:

  • 快速理解各部門的業務邏輯(行銷、產品、營運)
  • 拆解問題 → 明確指標 → 設計分析
  • 反推出哪些資料是必要的,哪些只是干擾

實戰建議:

  • 培養閱讀財報、業務報告、產品數據的習慣
  • 多和實際用數據的部門討論「他們真正想知道什麼」
  • 學習商業模型(如 AARRR、Funnel、LTV)

當你開始把報表當成「決策工具」而非「資訊展示」,就具備了分析的商業價值。

技術能力:SQL/Python是否必要?

技術力仍是數據分析師的基本功,但關鍵不是你學了多少語法,而是你能否熟練應用在分析流程中。

必要的技能包含:

  • SQL: 資料查詢的第一門語言,90%以上數據分析師每天都在用
  • Excel / Google Sheets: 資料預處理、簡易視覺化必備
  • Python / R: 若你要進行機器學習、建模分析、自動化處理,則是必學語言
  • 資料視覺化工具: Power BI / Tableau / Looker Studio

實戰建議:

  • 學 SQL 要以「解題」為導向,例如:找出轉換率最低的廣告來源、分析哪個地區的平均客單價最高
  • 學 Python 要先掌握資料處理與視覺化,再進階到模型應用

技術是手段,但要服務於商業目標,才會被真正重視。

視覺化表達與溝通能力:資料故事化的技巧

你做出的分析再精準,若不能清楚地傳遞給利害關係人(主管、業務、PM),就失去了價值。

這就是「資料視覺化」與「資料敘事」的重要性

  • 選對圖表(趨勢用折線、佔比用圓餅、關聯用散點)
  • 標注重點(加入箭頭、文字說明、強調數字)
  • 帶出洞察(「轉換率下降的主因是來自新用戶行為改變」)
  • 用業務語言說故事,而不是技術語言

實戰建議:

  • 每週練習用圖表說一段商業故事:包含背景 → 數據 → 洞察 → 建議
  • 多參考 Tableau Public、Power BI 範例,看別人怎麼設計視覺化報表

記住:不是會畫圖就夠了,而是能讓人一眼看懂數據背後的行動方向。

跨部門協作與專案管理力

數據分析往往需要與行銷、產品、業務、財務等多部門合作。
若沒有良好的協作與管理能力,很容易陷入

  • 資料需求反覆變動
  • 結果交付不符合預期
  • 時程落後,影響決策時效

因此分析師也需要具備基本的專案思維與利害關係人管理技巧,例如:

  • 明確分析目的與交付標準
  • 掌握資料來源與可用性
  • 管理預期與調整範疇(Scope Management)

實戰建議:

  • 在每一次分析專案中,建立「問題 → 指標 → 資料 → 工具 → 結果 → 行動」的完整流程
  • 使用 Notion / Trello / Asana 等工具追蹤進度與溝通紀錄

能協助決策的人,才會成為真正有價值的分析師。

怎麼練習這些能力?推薦實戰演練方式

理論再多,不如實作一次,在我們培訓與顧問經驗中,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透過「模擬真實場景的專案實作」,並反覆修正。

這裡推薦三種自我訓練法:

  1. Side Project: 自選主題做數據專案,例如:「分析台灣夜市 Google 評價」、「觀察蝦皮熱賣品類變化」
  2. Kaggle 入門題庫: 練習 Titanic、Housing 等公開資料集,從資料清洗到建模
  3. 重建你公司的內部報表: 如果你目前有工作,試著用新的方式重做一份現有報表,並提出洞察與優化建議

每做一次實作,都會讓你更清楚哪些能力已具備、哪些還需強化,這遠比一味學理論更能培養實戰力。

數據分析師入門常見迷思破解!你可能學錯方向了?

在我們實際輔導過的上百位轉職學員與企業內部團隊中,有超過七成的人在學習初期都曾經陷入「假學習」狀態:
每天看教學影片、讀很多文章、買了線上課,但最後卻依然不敢接案、不會做分析。

為什麼?因為他們掉進了常見的認知誤區。
本章節將揭露五個最常見的數據分析學習迷思,並提出正確觀念,幫助你重新找回有效學習的路徑。

一定要學會程式語言才能當數據分析師嗎?

迷思:「不會 Python 或 SQL,我是不是就不能當分析師?」
事實: 語言是工具,不是門檻。問題關鍵在於你能否透過工具解決分析問題。

實務上我們見過不少只靠 Excel + Power BI 就能支撐整間公司分析需求的業務分析師。
他們雖然不會寫程式,但:

  • 能夠拆解問題、設計指標
  • 能根據情境選擇合適分析方法
  • 能說清楚數據背後代表的行為與商業含義

建議:新手初期應該優先練習資料解讀能力與分析流程,程式語言可以視實際工作需求再精進。

分析能力重要,還是工具熟練度重要?

迷思:「我要先精通 Power BI / Tableau / Python,才開始做分析。」
事實: 工具熟練只是一種「效率」,而不是「洞察力」。

真正被重視的分析師,不是會寫多少語法,而是能從數據中看出問題、提出改變建議的人。

舉例來說:

  • 一位工具熟練的人,能產出 10 張精美圖表;
  • 但一位思維成熟的分析師,可能只用 3 張圖表就說出核心洞察,幫助團隊調整策略。

建議:學工具的同時,要訓練「資料→洞察→建議→行動」的邏輯流程,思維優先,工具後補。

免費資源可以學到什麼程度?哪些時候該付費?

迷思:「只看免費資源就能學好數據分析!」
事實: 免費資源適合入門與補充知識,但無法系統性建立專案能力與產出作品。

根據我們觀察,有效的學習投資策略如下:

  • 免費階段(起步期):
    • 了解概念與術語(如分析方法、常見指標)
    • 試用工具(如 GA4、Looker Studio、Google Sheets)
    • YouTube、Google 課程補充知識
  • 付費階段(深化期):
    • 系統學習(數據清洗 → 分析邏輯 → 可視化 → 項目實作)
    • 接案準備與作品集建立
    • 需要業師指導或職涯規劃建議時

建議:不要一開始就砸大錢,先試做 Side Project,自我評估卡在哪一層,然後再針對性投資學習。

學一堆理論卻做不出作品?該怎麼實戰?

迷思:「我看了很多分析理論,但不知道怎麼實作。」
事實: 真正的學習來自「反覆做 → 修正 → 優化」,而不是「理解原理」就夠。

學員最常卡的點在於:

  • 不知道從哪裡找資料集
  • 不知道分析的方向與指標
  • 沒有實戰案例可以模仿

以下是幾個實戰練習法,專門設計給新手階段練分析肌肉:

  1. 自選主題分析(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最容易完成):
    • 分析台灣手搖飲 Google 評價趨勢
    • 抓取蝦皮特定品類的月銷量變化
    • 比較不同電影評分網站對同部作品的評價落差
  2. 使用開放資料平台:
    • Data.gov.tw、Kaggle、OECD、Google Dataset Search
  3. 做一個自用報表儀表板:
    • 像 GA4、Notion、網站分析等,把你自己的使用資料視覺化

重點不是你使用多複雜的模型,而是你能否讓資料說出一個清楚的故事,並對現實產生影響。

數據分析學習資源與線上課程推薦(含免費/付費)

網路上數據分析的學習資源琳瑯滿目,從 YouTube 教學、開放資料集,到全套系統課程,選擇多反而讓人不知從何開始,我們在企業培訓與職涯諮詢中,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:「我該學哪一個?怎麼選到適合自己的課?」

這一節會根據學習階段(起步→進階→轉職)來推薦不同類型的資源與課程,並提供具體挑選建議,幫助你快速建立學習計畫。

免費資源推薦:入門起步最佳選擇

對於剛接觸數據分析的人來說,免費資源的核心目的是建立基本理解與學習動力,而非追求深度。

以下是我們評估過具備教學品質與實作價值的免費資源:

1. Google Data Analytics Certificate(Coursera 免費試聽)

  • 面向:完全無背景者
  • 特點:由 Google 官方設計,強調實務與商業場景,搭配 Quizzes 與作業
  • 備註:課程可免費試聽,取得證書需付費(可申請財務補助)

2. YouTube 頻道推薦

  • Ken Jee(英文): 專攻資料科學與職涯建議,內容清晰具深度
  • Alex the Analyst(英文): SQL、Power BI、數據職涯完整指南
  • Hex School(中文): 提供 Excel、資料視覺化、數據邏輯等基礎教學

3. 免費學習平台

  • Kaggle Learn: 提供 Python、Pandas、視覺化快速入門教材,互動練習設計佳
  • Google Analytics Academy: 適合行銷與網站分析初學者
  • MooC List / edX / FutureLearn: 有各大學開設的免費數據分析課程可選

實戰建議:
利用免費資源「打基礎、試水溫」,了解自己是否對數據分析感興趣、是否能接受這類邏輯性訓練,之後再思考是否投入時間與金錢進入下一階段。

進階學習課程:建立系統能力與專案實作經驗

當你具備基本概念,並想要開始做出作品、強化工具應用時,就需要更系統性的課程。

1. Udemy – Python / SQL / Power BI 專項課程

  • 面向:想快速學會某項技能工具
  • 優點:價格低(常有折扣)、永久存取、選擇多
  • 推薦課程:
    • The Data Analyst Course: Complete SQL, Tableau, Python
    • Microsoft Power BI Desktop for Business Intelligence

2. Coursera – IBM / Google / Meta 數據分析專業證書

  • 面向:中長期職涯規劃者
  • 特點:一套完整路線,從資料處理 → 分析方法 → 商業應用
  • 適合:希望履歷有官方認證者、英文程度中上者

3. DataCamp / Datacamp Taiwan(中文版本)

  • 面向:想邊做邊學、喜歡互動學習者
  • 特點:包含即時練習、題庫挑戰、技能追蹤系統
  • 優點:可依職位(分析師 / 科學家 / 工程師)制定學習路徑

4. ALPHA Camp(中文,偏實戰)

  • 面向:希望進行專案實作與職涯轉職
  • 特點:含作品集建置、職涯諮詢、模擬工作流程
  • 適合想轉職分析師但無業界經驗者

實戰建議:
選擇課程前,先問自己:「我要學這堂課,是為了解什麼問題?」
技能型課程適合補齊特定短板,職涯型課程適合從頭到尾系統訓練,不要一開始就選太長太大的課程,容易卡關。

實戰型資源:作品集與接案經驗的培養

學會工具後,很多人卡在「沒有東西可以放履歷,也不敢接案」,這時候的關鍵是:建立真實案例經驗。

1. Kaggle – 專案挑戰與比賽

  • 可參加初階專題、社群競賽
  • 有具體評分機制與解法討論
  • 適合做為履歷作品或練習「從問題定義到交付成果」

2. GitHub + Notion / Tableau Public 結合

  • 把自己的專案整理成作品集網站,搭配可互動圖表與程式碼解說
  • 雇主與 HR 會特別關注你是否能說明專案的商業意義與過程

3. Side Project 計畫(自發題目)

  • 分析你最熟悉的事物,例如:
    • 自家網站 / 電商平台數據
    • 社群互動資料
    • 公開資料(如交通事故、天氣、租屋等)

實戰建議:
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,做出一個完整的資料分析故事,比做 10 個零散報表更有價值

選課 4 原則:如何不被話術與行銷包裝誤導?

市面上數據分析課程百百種,但不乏只強調證書、不講邏輯的課程。
以下 4 個選課原則幫助你做出判斷:

  1. 是否提供實作作業?
    • 只講理論不做專案,很難內化能力
  2. 是否涵蓋完整分析流程?
    • 不只教工具,還要從問題定義 → 資料處理 → 洞察解讀 → 報告呈現
  3. 是否有企業真實案例?
    • 理論要能應用在實務場景上
  4. 是否有教你「怎麼說出分析故事」?
    • 分析不能只靠技術,還要靠溝通讓人採納

最重要的不是學多少,而是你能不能用它解決實際問題。

數據分析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案例解析

學會數據分析後,你可能會問:「我可以應用在哪些產業?哪種行業最需要數據分析?」
事實上幾乎所有產業都正在轉向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,但每個領域的應用方式、資料來源與指標重點大不相同。

本章我們精選三大常見產業——電商/零售、金融/保險、醫療/健康——解析其數據應用邏輯與真實案例,幫助你了解所學技能如何轉化為實際價值。

電商與零售:從流量到轉換的全流程數據優化

在電商與零售業中,數據幾乎涵蓋所有營運流程:從曝光、點擊、下單、付款、退貨,每一環節都能被數字追蹤。

應用場景包括:

  • 商品優化: 透過分析熱銷品、庫存週轉率、商品退貨率,優化品類組合與補貨策略
  • 客戶分群: 使用 RFM 分析找出高價值客戶與流失客群
  • 行銷成效分析: 比較不同廣告渠道的轉換率與 ROI,進行預算分配優化
  • A/B 測試: 對比兩個版本的商品頁面或行銷文案,觀察使用者行為差異

真實案例分享(來自顧問經驗):
我們曾協助一間中型女裝電商,透過漏斗分析發現「加購商品」的轉換率極低,進一步比對熱區圖與點擊行為後,發現使用者根本沒看到推薦模組,我們建議將推薦模組上移至購物車頁上方,並做 A/B 測試,結果新版本的加購率提升了 41.3%,單筆訂單平均金額增加 18%。

關鍵啟示: 電商分析不是堆砌報表,而是要找到「影響營收的關鍵環節」並執行優化。

金融與保險:風險控管與個人化推薦的數據決策核心

金融與保險業對於資料品質與精確度的要求極高,數據分析在這些產業的價值不僅在營收成長,更關乎風險控管與法規遵循。

應用場景包括:

  • 信用風險評估: 建立信用評分模型(Credit Scoring),預測借款人違約機率
  • 詐欺偵測: 利用異常行為分析(Anomaly Detection)辨識可疑交易
  • 保單推薦: 根據客戶過往申請紀錄、家庭背景、財務目標,提供個人化保障方案
  • 交叉銷售: 根據使用者行為與資產配置,預測對其他金融產品的需求

實務經驗補充:
我們曾在一家保險科技新創擔任數據策略顧問,協助其優化線上保單推薦邏輯。原先他們依據年齡與性別推薦產品,但點擊與投保轉換偏低。我們導入聚類分析與產品偏好模型,根據「財務目標 + 關鍵生活事件」推薦保單,結果用戶投保率提升 近 2 倍,且客服負擔下降。

關鍵啟示: 金融數據分析的價值不僅在預測,更在於「降低風險」與「提升信任」。

醫療與健康照護:從患者資料到預防醫學的數據應用

醫療產業是數據分析最具潛力、但也是最具挑戰的領域之一。
資料多樣、格式不一、牽涉隱私等問題,使得醫療數據分析需要結合技術、倫理與專業知識。

應用場景包括:

  • 電子病歷分析(EMR): 提取結構化資料進行疾病趨勢預測
  • 個人健康預測: 藉由穿戴裝置數據分析心率、睡眠品質、活動量
  • 臨床決策支援系統(CDSS): 提供醫師診斷建議或治療計畫輔助
  • 醫療資源調度: 根據候診人數、病床數、醫護人力做排程優化

真實應用:
在 COVID-19 疫情期間,台灣多家醫院導入「預約掛號+大數據預測模型」,結合每日人流、歷史紀錄與地區疫情數據,預測掛號高峰時段,有效降低現場擁擠並提升就醫效率。

關鍵啟示: 醫療數據分析不只是醫療的輔助工具,更是提升公共健康與患者體驗的關鍵力量。

我該怎麼找出自己產業的分析切入點?

如果你正身處某個產業,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導入數據分析,這裡提供 3 個方向幫助你思考切入點:

  1. 從問題出發: 問自己或部門:「我們哪個環節常決策失準?數據是否能輔助?」
    例:行銷投放成效不明、客戶流失原因不清楚
  2. 從現有資料出發: 檢視手上的 Excel、報表、CRM,是否有可以觀察趨勢的欄位?
    例:時間、地點、金額、品類、來源、互動行為等
  3. 從流程瓶頸出發: 找出作業中最仰賴經驗與直覺的地方,導入數據即可量化改善
    例:人力排班、廣告預算分配、商品上架排序

記住:你不需要先有一套完整的數據系統,從一個 Excel 開始分析也可以創造商業價值。

從學習到轉職:數據分析師的求職攻略與面試重點

完成學習、累積作品後,許多人面臨的下一個挑戰是:「怎麼讓這些學習成果轉換成一份數據分析相關的工作?」
面對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,光靠證書與課程紀錄並不足夠
真正能說服企業錄用你的,是你是否能:

  1. 解釋你做過的專案價值
  2. 展現對數據與業務的理解深度
  3. 清楚說出你的學習歷程與職涯規劃

本章將從履歷、面試、作品集到面試後追蹤,逐步拆解轉職過程中你必須掌握的重點。

數據分析師求職履歷怎麼寫?3大區塊必備內容

數據分析師的履歷與一般職位不同,企業會特別關注實作能力與邏輯表達能力。
建議依據以下三大區塊撰寫:

1. 專案經驗(Project Experience)

  • 描述你做過的分析專案
  • 必須包含:
    • 問題定義(你要解決什麼?)
    • 使用資料來源與工具(如 SQL、Power BI、Pandas)
    • 分析方法與洞察
    • 最終成果或建議(是否帶來行動/成效)

避免只寫:「分析蝦皮熱銷商品」
寫成:「使用 Python 擷取蝦皮 API,針對三個品類進行三週熱銷分析,發現價格區間對銷量影響明顯,提出促銷策略優化建議」

2. 技能矩陣(Skills)

  • 將技能分類呈現,更易於 HR 閱讀:
    • 程式語言: SQL、Python(Pandas、Matplotlib)
    • 資料庫: MySQL、BigQuery
    • 視覺化工具: Power BI、Tableau
    • 統計方法: 迴歸、分群、A/B 測試

3. 學習與證照紀錄

  • 建議補充下列資訊:
    • 完成課程名稱 + 平台(如:IBM Data Analyst – Coursera)
    • 是否有專案 / 評量作業
    • 是否有作品集連結(加分)

備註: 證照本身不是重點,重點是你是否能將知識轉化為實務產出與表達能力。

面試常見問題與答題邏輯拆解

數據分析師面試通常會包含以下 3 種問題類型,建議事前模擬與準備回答邏輯。

1. 案例題(Case Interview)

「如果你加入我們電商平台,要怎麼分析哪個廣告活動成效最好?」

回答架構建議:

  • 先詢問商業目標是什麼(增加營收?提高 ROI?)
  • 拆解出相關指標(曝光、點擊率、轉換率、客單價)
  • 說明資料收集方式(GA、後台報表)
  • 提出分析方法(A/B 測試、路徑分析)
  • 延伸可能建議與行動方向

建議練習: 每週模擬一次與職務相關的情境題(可從 LinkedIn、104 職缺描述擷取)

2. 技術題

「你會怎麼寫 SQL 查出每月新增會員數?」

這類問題測試你是否熟悉資料庫語法與邏輯建構,建議以白板練習方式撰寫 SQL、Python 程式。

常見測驗技能:

  • SQL JOIN、GROUP BY、CTE、Window Functions
  • Python for loop、資料清洗(Pandas)
  • A/B 測試與基本統計判斷

3. 軟實力題 / 過往經驗題

「請說明一次你如何將分析結果說服主管採納?」

這類問題關鍵在於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經驗,建議使用 STAR 法則(情境 Situation → 任務 Task → 行動 Action → 結果 Result)清楚說明。

建立個人品牌與曝光度的 3 個策略

除了履歷與面試,許多轉職成功的學員都做了額外的努力,提升自己的可見度與可信度:

  1. 作品集網站 / Notion
    • 將專案內容整理成一頁式展示:問題 → 分析過程 → 結果 → 視覺圖表
    • 建議加上連結(GitHub、Tableau Public)
  2. LinkedIn / Medium 分享學習歷程與分析洞察
    • 每週寫一篇文章,記錄你學到的工具、方法或分析心得
    • 吸引潛在獵頭與主管主動關注
  3. 參與社群與挑戰賽
    • 如 Kaggle、AI Cup、資料科學 Slack 群組、Data Hackathon 等
    • 不僅增加實戰經驗,也能認識業界人脈

真實案例補充: 我們曾輔導一位轉職分析師,在 LinkedIn 寫了一篇「用 Power BI 分析台灣夜市消費行為」的作品文,結果被一家新創 CEO 主動聯繫,最終成功錄取。

面試後該怎麼做?這 2 件事讓你更快脫穎而出

求職不該只等通知,更要主動經營好「面試後關係」。

  1. 撰寫感謝信(Follow-up Email)
    • 感謝對方時間
    • 補充你在面試中未提及的亮點(例如另一份分析專案)
    • 表達你對這份工作的興趣與投入意願
  2. 主動補件或針對性優化履歷
    • 如果被告知某部分技能不足,可立即補上課程/作品
    • 表現出「可學習、能成長」的態度,對方會更願意給機會

備註: 很多分析師職缺其實是「滾動式面試」,HR 常保留有潛力者名單,若主動跟進,你很可能成為下一個備選名單。

這些實戰求職策略,都是在真正協助分析師轉職過程中反覆驗證過的成果。
分析師的職涯轉變,從來不只靠技能,更靠策略與表達。

數據思維將成為每個人的基本能力

數位轉型與 AI 驅動的時代,數據已經不是專業人才的專屬領域,而是每一位職場人都必備的生存工具。

你不一定要成為資料科學家,但你必須學會如何:

  • 用數據判斷決策的方向
  • 用圖表說服他人採取行動
  • 用分析方法解構問題、持續優化流程

玩構專注於「數據 × 行銷 × 商業策略」的整合應用,
我們不只懂分析,更懂如何用數據驅動成效、打造成長飛輪。

聯絡電話:07-6075007
LINE 詢問:點我聯繫 LINE 官方

更多相關文章
一條龍服務的專業 SEO 行銷團隊!
網路行銷線上諮詢
歡迎留下您的需求與聯絡方式,玩構會盡快與您聯繫!
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