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GC 行銷怎麼做?5 個品牌實例教你吸引用戶主動產內容

UGC

UGC 行銷正成為品牌提升信任與轉換的關鍵策略,消費者越來越不信任廣告,而是依賴其他用戶的真實分享,透過規劃有效的 UGC 活動,品牌不僅能降低行銷成本,還能創造高互動、高轉換的內容資產,本文將解析 UGC 行銷怎麼做,並分享 2025 年實戰案例與操作重點。

Table of Contents

UGC 行銷是什麼?從概念到行銷價值全面解析

UGC(User-Generated Content)並不只是行銷流行詞,它是一種源自使用者主動參與的內容模式,已成為品牌提升信任度、建立社群關係與強化轉換率的核心手段。

相較於傳統品牌單向輸出的廣告內容,UGC 的價值在於「非商業性包裝」的真實感,這也是消費者當前最在意的內容特性之一,在演算法與資訊爆炸的今天,來自消費者「自願分享」的內容,比起專業製作的廣告,更能贏得點擊與轉換。

UGC 行銷的定義與核心概念

UGC(User-Generated Content,用戶生成內容)是指由品牌受眾主動創作、與品牌相關的原生內容,這些內容可以是產品開箱影片、使用心得貼文、教學影片、自拍照、或在社群中標註品牌的即時貼文。

UGC 的本質在於 「內容權力的轉移」——從品牌方的主導,轉向由消費者主動參與與定義內容形式,這樣的內容形式,因為來自真實使用者的經驗與語境,不僅提升了公信力,也拉近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。

UGC 的形式不僅限於圖片或影片,更可以延伸至直播互動、短影音挑戰、評論分享、甚至是 AI 生成內容的觸發點(例如:AI 自動彙整顧客留言並用於產品改善建議),這些多元形式的內容,讓品牌在傳播上有更多非商業性、但高影響力的觸點。

常見的 UGC 類型與平台特性

UGC 並非一體適用,而是會根據品牌所處的產業、產品類型與使用族群偏好而有不同的形式與平台選擇。
以下是幾種常見類型與它們適合的平台說明:

UGC 類型說明常見平台
產品使用心得貼文用戶拍攝並分享產品的使用經驗與照片Instagram、Facebook
短影音開箱/試用影片結合娛樂與資訊性,傳遞產品特性與真實反應TikTok、YouTube Shorts
教學分享內容用戶以專業或實用角度示範產品的使用方法YouTube、IG Reels
品牌挑戰參與影片以 Hashtag 挑戰方式邀請用戶投稿影片或照片TikTok、IG
使用者寫的商品評論電商平台上的顧客評價與圖文心得Shopee、蝦皮、momo 等
社群互動內容在直播、留言、標註品牌等形式下與品牌互動Instagram Live、LINE OA

UGC 並不局限於社群媒體,它也能嵌入網站商品頁、電子報、甚至成為廣告素材,品牌需視目標受眾的內容消費習慣,選擇正確的 UGC 類型與發佈平台,才能發揮最大的行銷槓桿效果。

UGC 如何影響品牌信任與消費決策

根據我們針對 2025 年消費行為研究的觀察,超過 70% 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更信任來自其他用戶的推薦,而非品牌廣告內容,而這種信任不是單純來自內容本身,而是來自「誰說的」這個本質問題。

UGC 的影響力來自以下三點

  1. 真實性
    UGC 往往語氣自然、畫質非完美,卻更具生活感,這比任何形式的品牌包裝都更有說服力。
  2. 同溫層效應
    當用戶看到「跟我一樣的人」也在用這個產品,會產生心理認同,提升轉換動機。
  3. 社群參與感
    品牌如果能透過分享 UGC、反貼標籤、邀請用戶合作創作等方式,會進一步建立長期忠誠的社群基礎。

UGC 不只是品牌曝光的補充,它也可以是產品開發、市場反饋、甚至 SEO 優化的關鍵元素,我們在後續段落中會進一步談到這些進階應用。

為什麼 UGC 行銷在 2025 年變得更重要?

UGC 行銷並不是新鮮事物,但在 2025 年,它的重要性與價值正迅速提升,甚至已成為許多品牌在制定內容策略時的優先選項,因為整個數位行銷環境已出現結構性改變——消費者的信任轉移、平台演算法的轉向,以及資料隱私政策的變動,正在迫使品牌放棄「單向溝通」的模式,轉而仰賴用戶自發產生的內容來建立品牌聲譽與推動銷售。

Cookie 退場與第一方內容資產的關鍵性

第三方 Cookie 的逐步退場,正在改變品牌取得用戶數據的方式,過去仰賴投放廣告與再行銷的策略效果正逐漸削弱,品牌若想擁有長期競爭力,必須回歸「內容為王」的原則,並著重於建立與消費者的直接連結。

UGC 正是「可被索引的第一方內容資產」的一種,當品牌鼓勵顧客在社群媒體、部落格或平台上產出內容,這些內容可以累積至 SEO 成效、形成社群參與紀錄,甚至作為潛在用戶進站前的關鍵決策參考。

在這種背景下,UGC 成為品牌建立數位資產池的低成本高價值來源,尤其當內容集中在品牌擁有的媒體(如網站商品頁、會員區、官方社群)上時,品牌能獲得更穩定且合規的用戶洞察資料,彌補廣告追蹤能力日漸消失的缺口。

Z 世代與 Alpha 世代對「真實內容」的偏好

2025 年,品牌行銷的目標族群已正式進入 Z 世代與 Alpha 世代主導的局面,這兩個世代成長於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,對於「包裝過的訊息」抱持高度警覺,也更傾向從社群或同儕獲得決策資訊。

他們不再接受單一、封閉的品牌訊息,而是更相信從網路、社群、YouTube 留言區或 TikTok 回應中看見的「來自同齡人」的經驗,這種「水面下的影響力」正是 UGC 能發揮最大效益的場景。

Z 世代不再只是內容消費者,他們本身就是創作者,品牌若能設計參與機制,讓這類年輕用戶主動參與內容產出,不僅能建立品牌歸屬感,更可能培養出忠實擁護者甚至未來的品牌夥伴。

AI 時代的信任危機,UGC 成為品牌新解法

AI 生成內容(AIGC)雖然已成為內容產出的重要工具,但其也伴隨一個潛在問題:真實感的稀釋,當內容充斥著過度優化、格式化的語句時,消費者反而會質疑其來源與可信度。

這也讓 UGC 成為品牌應對「內容可信度危機」的最佳解法,當消費者看到的內容來自與他們背景類似的用戶,且能明確辨識非商業目的,那麼這些內容的說服力將遠超 AI 輸出的標準化資訊。

品牌可以結合 AIGC 與 UGC:透過 AI 工具協助整理 UGC 內容、推薦給不同客群、甚至以 AI 回應用戶評論,形成 UGC 與技術的良性循環,而非彼此取代。

UGC 行銷怎麼做?5 個品牌實例完整解析

了解 UGC 行銷的定義與價值後,最關鍵的問題來了:UGC 行銷究竟該怎麼實際操作?

光是鼓勵消費者創作內容是不夠的,品牌必須設計一個具有明確誘因、社群參與機制與可視化的內容展示流程,才能有效驅動 UGC 的產生與再利用。

《Nike》:用戶故事串連個人化體驗

Nike 長期以來便是推動 UGC 行銷的代表品牌,特別是在其會員平台與運動社群應用程式(如 Nike Run Club)中,透過「任務挑戰」、「社群徽章」與「使用者成就展示」等方式,驅動大量用戶自發分享運動過程。

這不只是單純的照片上傳,而是藉由用戶自己設定目標、紀錄運動數據,並分享到社群後產生自我肯定與社交認同感的行為循環,Nike 不只是蒐集內容,而是讓每一位用戶在平台上都能成為主角,進一步強化品牌與生活方式的連結。

Nike 也會定期挑選優質用戶內容,發佈於官網或社群主頁,這讓創作者獲得更多曝光,同時鼓勵其他用戶參與,產生良性內容循環。

《Glossier》:顧客自拍照變成產品展示頁

來自美國的美妝品牌 Glossier 是電商 UGC 應用的典範,它將「用戶自拍照」直接嵌入商品頁面,甚至取代傳統模特兒照片,讓潛在顧客能直接看到「真實顧客」在不同膚色、臉型、妝感下的實際上妝效果。

這樣的做法不只是「用戶見證」,更進一步將 UGC 視為轉換工具,對於美妝產品來說,真實性與共感度是促進購買的重要因素,而 Glossier 的策略正是將用戶的體驗放在商品呈現的核心。

他們透過鼓勵購買者使用專屬標籤(如 #glossierpink)在 IG 分享妝效照片,品牌方會在社群中精選再分享,形成一個持續滾動的內容生態系統。

《Lululemon》:社群挑戰強化品牌歸屬感

Lululemon 的 UGC 策略核心在於「挑戰與社群歸屬」,品牌會定期發起瑜珈、冥想、健身等主題活動,鼓勵粉絲上傳挑戰過程、身體改變或課程心得。

他們也運用 IG Story 與 Hashtag Campaign 將用戶內容聚合呈現,例如 #thesweatlife 就是一個長期經營的內容主題,這類挑戰活動強化了品牌作為「生活風格領導者」的定位,同時激勵用戶為了紀錄成果而創作內容,達成互利。

Lululemon 會將這些 UGC 作為活動宣傳的一部分,並邀請特定創作者參與下一波計劃,透過「UGC 轉社群大使」的策略,建立長期粉絲合作網絡。

《Uniqlo》:UGC 穿搭照結合購物頁提升轉換率

Uniqlo 在日本與台灣官網中導入「穿搭實例」模組,透過用戶分享的穿搭照直接嵌入商品頁,這不僅提供了多樣化的風格示範,也讓消費者更容易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該商品,縮短購物決策時間。

他們同時整合「點圖即購」(Shoppable UGC)技術,讓使用者可以從用戶上傳的穿搭圖中,點選商品直接加入購物車,提升轉換效率。

更進一步,Uniqlo 與特定員工(Staff)合作推動 EGC(員工生成內容),讓店員也能發表自己的穿搭風格,結合UGC+EGC 的雙軌策略,擴大品牌內容來源。

《小紅書品牌合作》:KOC 分享機制與品牌互動

小紅書的運營邏輯天然適合 UGC 型內容,許多品牌如 3CE、美的、lululemon 等,會在平台上與 KOC(Key Opinion Consumer)合作,邀請他們針對產品體驗撰寫真實分享,並搭配標籤與產品連結。

與傳統 KOL 不同,這些 KOC 並非百萬粉絲級網紅,而是「可信任的使用者」,內容調性更貼近普通消費者,降低商業感,提高點閱與參考價值。

透過品牌贊助內容與平台機制(例如筆記推薦流量、創作者積分回饋制度等)相結合,UGC 在小紅書平台上不僅促進了口碑擴散,也成功轉化為訂單來源。

如何策劃一場成功的 UGC 行銷活動?

UGC 行銷的成功,從來不是「等用戶自然上傳內容」那麼簡單,品牌必須有策略、有設計、有持續性的機制,才能從零散的用戶分享中建立起有規模、有節奏、能驅動轉換的內容資產,成功的 UGC 活動規劃,不只是創意操作,更是結合了行銷策略、內容管理與社群經營的整合工程。

設定明確目標與 KPI(品牌曝光 / 訂單轉換)

一場有效的 UGC 活動,第一步是釐清「品牌希望透過這波用戶內容達成什麼目的?」是希望提升品牌在社群中的能見度?還是希望在商品頁中加入顧客分享以提高轉換率?或是希望建立一個可長期重用的內容資料庫?

目標不同,活動的設計與資源分配就會完全不同。
例如:

  • 品牌曝光導向
    可以設計 Hashtag Campaign、轉發活動或短影音挑戰賽,促進社群病毒式傳播。
  • 轉換導向
    應聚焦在收集「產品使用心得」、「穿搭實拍」、「真實評論影片」等有助於下單決策的內容,並安排嵌入官網或電商頁面。
  • 內容資產導向
    著重於收集高質量的可再利用內容,如可投放的影片素材或教學文案,可配合內容授權機制同步進行。

建議每場 UGC 活動設計 1~2 個主要 KPI(如曝光數、投稿數、內容再利用率、UGC 轉換率等),並搭配觀察指標,如留言數、標記率、參與率等,建立結構化評估邏輯,避免只憑「互動多不多」來判斷成效。

選擇適合平台與鼓勵用戶參與的誘因設計

不同平台適合不同型態的 UGC 產出,你不能期待在 LinkedIn 上舉辦自拍挑戰,也不應在 TikTok 推廣純文字心得,根據目標受眾的使用習慣與內容偏好,選擇正確平台,是觸發內容產出的前提。

以下為常見平台與對應的 UGC 類型簡表

平台適合的UGC型態特點與優勢
Instagram自拍照、產品使用照、Reels 短影音強視覺導向,適合美妝、穿搭、生活風格產品
TikTok挑戰影片、教學短片、試用紀錄有趣、輕鬆、快速傳播,年輕用戶參與度高
YouTube深度開箱、長篇心得、評比影片深入評論具說服力,適合高單價或專業產品
Facebook留言活動、轉發分享、活動參與照適合與社群活動整合,偏中高齡層
電商平台商品評價、心得照片轉換近場、可即時影響其他消費者購買決策

而要讓用戶願意主動創作內容,「參與誘因」的設計至關重要。以下為常見誘因設計方式

  • 獎勵型誘因
    如抽獎、回饋點數、購物金、VIP 資格等。
  • 認同型誘因
    如被品牌主頁轉發、社群曝光、成為品牌大使候選人等。
  • 互動型誘因
    如限定活動、挑戰賽、投票互動等。

建議誘因與品牌定位、產品屬性一致,並強化用戶參與的心理動機與正面期待,而非只靠物質回報驅動。

設計可分享、有趣且具標誌性的活動元素

UGC 內容必須具有「被創作動機」,這來自於活動本身的趣味性與社群傳播潛力,活動本身就必須是一個值得分享的體驗

品牌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提升活動的傳播潛力

  • 設計具代表性的視覺元素
    如濾鏡模板、品牌貼紙、AR 效果等,讓用戶內容風格一致、易於識別。
  • 設定明確的參與主題與表達方式
    例如「30 天穿搭挑戰」、「自製飲品創意比賽」等具體行動主題,讓創作者更容易發揮。
  • Hashtag 設計明確且具品牌識別性
    避免過於通用,像 #夏天穿搭 就不如 #ZARA冷感穿搭挑戰 具記憶點與連結性。

活動也可搭配時事(如節日、社會話題、趨勢內容)來設計主題,提升參與意願,例如:搭上節慶推出「萬聖變妝挑戰」,不僅內容多元,也更容易獲得媒體與社群擴散。

確保 UGC 品質與品牌調性一致性

一場 UGC 活動若沒有適度的內容規範與審核機制,容易因品質參差或風格過於雜亂,反而損害品牌形象。
雖然我們追求用戶自由創作的真實性,但同時也需設計出合適的內容框架。

品牌可以事先設定

  • 參與規則與內容格式(例如須為直式影片、包含產品畫面、不得出現競品等);
  • 版權與使用授權說明(確保日後可再行運用於廣告、官網、EDM);
  • 內容審核與精選流程(透過社群小編或第三方平台進行審查與管理);
  • 品牌一致性的引導語句(如活動頁提供建議語言風格或 hashtag 使用教學);

這樣既不會抹煞用戶創作動機,也能確保最終內容符合品牌想傳達的核心訊息。

UGC 成效怎麼評估?5 個關鍵指標不能忽略

UGC 行銷與其他行銷手法一樣,必須納入明確的成效評估機制,否則無法判斷投入是否值得,也無從優化未來的策略方向,UGC 的特性在於「非品牌直接產出」,這也讓它的成效評估相對複雜,許多品牌在初期推動 UGC 時,會陷入「看到很多互動卻無法量化價值」的困境。

互動率(Engagement Rate)

互動率是衡量 UGC 吸引力的第一指標,包含按讚、留言、分享、收藏等行為。
與品牌自行產出的內容相比,UGC 在互動率上的表現往往更高,因為更具真實感與共鳴感。

建議品牌針對活動期間收集到的 UGC,統計以下數據

  • 單則內容平均互動次數
  • 互動率(互動總數/觸及人數)
  • 留言內容的正向/負向比例

高互動率代表用戶對內容產生情緒連結,而不是僅止於觀看,這也是轉換可能發生的關鍵信號。

品牌提及量(Mentions / Tags)

用戶主動在內容中標記品牌帳號、使用品牌專屬 hashtag,或提及產品名稱,這些行為都能累積品牌的社群聲量與自然曝光。

品牌可以使用社群監測工具(如 Brandwatch、Sprinklr、BuzzSumo 等)或平台原生分析工具,觀察

  • 品牌名稱出現次數(含變形與錯別字)
  • 品牌官方帳號被標記的頻率
  • 活動指定 hashtag 的總使用次數與成長趨勢

這些數據能讓品牌了解 UGC 在社群的擴散力,也可作為判斷活動是否成功激發參與意願的重要依據。

轉換率(Conversion from UGC touchpoints)

除了社群互動與品牌聲量,更關鍵的是:這些 UGC 是否真正帶動了業績轉換?

要衡量 UGC 對銷售的貢獻,可以透過以下方式

  • 設定追蹤連結(UTM)
    分別給予不同創作者或活動頁面專屬網址,追蹤其點擊與下單行為。
  • 引導用戶至官網或購物頁面
    在 UGC 所在平台(如 IG、TikTok)引導使用者點擊連結或掃碼進入轉換頁。
  • 設計專屬優惠碼
    賦予每位參與者不同折扣碼,以便追蹤哪一位用戶內容實際帶來轉換。

這類數據對於評估創作者影響力、內容形式效益,以及平台轉換力特別重要,也是 UGC 預算分配與合作策略調整的依據。

用戶生成內容的覆蓋率與觸及率

一場成功的 UGC 活動,不應只著重於貼文總數,更應觀察這些內容實際「被誰看到」。

  • 觸及率(Reach)
    用戶產出的內容觸及多少不重複使用者?
  • 曝光量(Impressions)
    總觀看次數是多少?是否有創作者表現特別出色?
  • 社群滲透率
    內容是否有跳出原本粉絲圈,進入更廣泛的社群層級?

這些數據可以透過創作者提供的後台數據、品牌協作平台,或社群分析工具取得,從中辨識哪些內容類型最具擴散性,未來便能針對這些方向進行優化或擴大操作。

SEO 效益與長尾流量影響

UGC 不僅存在於社群平台,也常出現在部落格、論壇、Google 評論與電商頁面。這些非品牌產出的內容若能被正確收錄,將成為品牌重要的 SEO 資產。

建議從以下面向觀察其搜尋影響

  • 品牌關鍵字自然排名變化
    是否因為 UGC 增加而排名上升?
  • 導入流量來源變化
    是否有更多來自社群連結、外部分享的進站?
  • Google 圖片或影片搜尋出現 UGC 比例
    UGC 若包含高品質圖片或影片,也有機會提升媒體搜尋可見度。

可結合 Google Search Console,追蹤活動期間品牌相關關鍵字的點擊數與曝光次數變化,進一步評估內容對搜尋結果的實質影響。

UGC + AI:2025 年不可忽視的行銷趨勢

UGC 行銷的價值,在 2025 年不再只停留在「真實內容」的表層,而是邁向與 AI 技術深度整合的新階段,讓品牌不只能更有效率地管理用戶生成內容,更能以數據為基礎進行內容優化、自動化營運與精準個人化行銷

UGC + AI,已從過去的「實驗性操作」進化為內容營運的基本組合,不論是內容篩選、趨勢預測、內容再利用,甚至是行銷自動化腳本生成,AI 正在徹底改變品牌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方式。

AI 工具如何篩選高品質的 UGC 內容

當一場 UGC 活動收集到成百上千筆內容時,品牌要如何快速且有效地篩選出「值得二次使用」的素材?這正是 AI 工具最擅長的任務之一。

許多社群行銷工具如 Dash Hudson、Pixlee、Trend 及 CreatorIQ,已導入 AI 模組,能針對以下指標自動評分並篩選內容

  • 圖片清晰度與品牌標誌可見度
  • 發文文字中包含關鍵詞的密度與情緒分析
  • 社群互動指標(如互動率、分享次數)
  • 發布者帳號的社群影響力與主題一致性

透過 AI 篩選,行銷團隊能將時間集中在策略規劃與內容擴散,而非重複性判斷與審核流程,顯著提升內容再利用效率

UGC 與 AI 生成內容(AIGC)的差異與整合策略

UGC 與 AIGC(AI-Generated Content)雖然同為內容來源,但本質、風格與可信度迥異,UGC 具備真實使用者背景、情境性強,而 AIGC 則擁有高效率、可控性與多樣化表現力。

2025 年的內容策略趨勢,不再是選擇「UGC 或 AIGC」,而是「UGC 為基礎、AIGC 為加速器」,兩者並行的混合模式。

具體整合方式包括

  • 以 UGC 為資料訓練基礎,生成更貼近用戶語言的 AI 內容(如根據常見用戶評論自動撰寫產品問答或廣告文案);
  • 針對熱門 UGC 素材,自動生成不同語言版本或平台格式,擴大內容可見性;
  • 利用 AI 擷取 UGC 中的痛點或特色詞彙,應用於產品優化或行銷活動設計

這種整合方式不僅提升內容產出量,更確保「人味」與「效率」兼具,是品牌內容營運必備的新框架。

未來品牌如何利用 UGC 訓練 AI 模型與推薦系統

當品牌手中擁有數以萬計的用戶生成內容時,其實就擁有了一組極具價值的資料集,可以應用於 AI 模型的訓練與個人化推薦系統的優化。

實際應用方式包括

  • 產品推薦優化
    將 UGC 的圖片與文字標記為真實使用情境,訓練推薦引擎辨識不同消費者對產品使用方式的偏好。
  • 語意分析訓練
    UGC 的評論、開箱心得能作為情緒判斷的素材,提升情緒分析模型對口語化語句的準確率。
  • 社群風格分類
    利用 AI 將 UGC 分類成風格群(如極簡風、少女風、專業型),協助品牌未來根據受眾偏好進行客製化行銷。

這類技術不再只是大型電商平台的專利,中小品牌也能透過現成工具或 API 整合,將用戶內容轉化為長期的技術資產,提升整體競爭力。

UGC + AI 的融合,是品牌從「創意驅動」走向「數據驅動」的轉捩點,若品牌能掌握這套內容策略升級公式,未來在行銷操作上將具備更高的可預測性、效率與轉換力。

從內容參與到銷售轉換,掌握 UGC 的真正價值

UGC 行銷的價值,從來不只是收集幾篇用戶貼文或幾張開箱照這麼簡單,它的真正潛力,在於協助品牌建立一套「由用戶驅動的內容系統」,將每一筆來自消費者的真實聲音轉化為品牌信任、社群互動與實際轉換。

成功的 UGC 行銷包含了多個關鍵層面

  • 以受眾為中心的策略設定
  • 具規劃性的活動設計與誘因安排
  • 有邏輯的內容評估與再利用架構
  • 與 AI 技術整合的效率化應用

這些不僅需要創意,更需要 內容策略、技術整合與資料分析的專業能力,如果你希望不只發起一場話題活動,而是真正建立起一套能長期驅動轉換的內容資產池,那麼你需要的不只是行銷執行力,更是一個能與品牌一起佈局未來的策略夥伴。

想打造屬於你品牌的 UGC 成效引擎?

身為專注於內容策略與技術整合的數位行銷團隊,玩構科技行銷公司 擁有豐富的 UGC 行銷經驗,曾為多個品牌設計:

  • 透過UGC豐富網站內容SEO
  • AI 協作式內容篩選與再編輯流程
  • 社群聲量成效追蹤與內容轉換數據分析

無論你是剛起步的品牌電商,或是希望重新優化內容策略的中大型企業,我們都能提供從策略、創意到技術整合的一站式 UGC 解決方案。

聯絡電話:07-6075007
LINE 詢問:點我聯繫 LINE 官方

更多相關文章
一條龍服務的專業 SEO 行銷團隊!
網路行銷線上諮詢
歡迎留下您的需求與聯絡方式,玩構會盡快與您聯繫!
Close